肿瘤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发布时间:[2016-11-14 10:57:25]


 


    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恶性肿瘤,即使是处在同一部位、同一病理类型和分期,其生物学行为也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肿瘤,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在临床治疗敏感性、不良反应以及预后上也存在着显著不同。因此,肿瘤诊治也应因人而异。个体化医学模式强调以患者个体的分子诊断为依据,定制“量身打造”的个体化应对策略,做到“对适当的患者,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精准的治疗”,从而全面提升诊疗效果。
一、检测项目
 肿瘤靶向用药基因检测

肿瘤化疗用药基因检测
1.铂类药物:
    铂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之一,包括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等。其药理学机制主要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内DNA的交联,阻碍DNA合成与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DNA修复是铂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相关铂类药物疗效检测主要靶标有:ERCC1、BRCA1、XRCC1、GSTP1、MRP2等。
            
2.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常见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有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和伊立替康。
依托泊苷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Ⅱ,形成稳定的可逆性复合物,阻碍DNA修复;替尼泊苷为表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能阻止细胞DNA合成;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可诱导单链DNA损伤,引起DNA双链断裂导致细胞死亡。
            
3. 抗微管类药物
    抗微管类药物,主要通过阻碍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止有丝分裂。常见的抗微管类药物有长春碱类、紫杉醇类、多西他赛和卡巴他赛等。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相关抗微管类药物疗效检测主要靶标有:TUBB3、STMN1、BRCA1、MDR1、GSTP1、CYP2C8等。
            
4. 嘌呤类拮抗剂
    巯基嘌呤类药物为嘌呤类抗代谢药,可阻断次黄嘌呤转变为腺嘌呤核苷酸及鸟嘌呤核苷酸而抑制核酸的合成,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
           
5. 嘧啶类拮抗剂
    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同属于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
    吉西他滨是一种抑制性酶的替代物,进入人体后,通过阻断DNA的合成并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发挥抗肿瘤作用。
           
6. 抗叶酸类药物
    抗叶酸类药物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培美曲赛和甲氨蝶呤都是这类抗肿瘤常见药物。主要靶标有:MTHFR、TS、TYMS等。
          
7. 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有阿霉素、阿柔比星、表阿霉素、伊达比星、米托蒽醌等。其作用机理有三种:
(1)通过嵌入DNA双链的碱基之间,形成稳定复合物,抑制DNA复制与RNA合成,从而阻碍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分裂。
(2)抑制拓扑异构酶II的活性,影响DNA超螺旋转化成为松弛状态,从而阻碍DNA复制与转录。
(3)螯合铁离子之后促进破坏DNA和细胞膜的自由基的生成。
         
8.烷基化剂类药物
    烷基化剂类药物是常见的肿瘤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等,其作用机制为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干扰RNA的功能,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9.其他类药物
    他莫昔芬(Tamoxifen)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受体复合物可转位入细胞核内,阻止染色体基因活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是目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可以与芳香化酶结合,使之失去酶的活性,导致雄激素无法转化为雌激素,从而阻断了雌激素作用下的肿瘤细胞生长。
       
二、技术优势:
1.特异性强:结合ARMS&LNA技术设计源头保证检测特异性
2.准确性高:引进UNC酶防污染系统,确保结果可信
3.灵敏度高:1%的灵敏度,少量肿瘤标本就可检测
4.简单快速:从采样到出具报告只需3-5个工作日
三、适用人群:
1.确诊为相关癌症的患者;
2.需进行相关癌症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
3.原有用药效果不佳,期望有更好用药方案的患者;
四、服务流程:



  

                       

 

电话:029-68758889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上林苑一路15号三号楼4层

官方微信

西安中科茵康莱医学检验所 联系我们   陕ICP备16016216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171号